论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论文:中西差异论文

论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论文

论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论文 中西方电影的差异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魔幻电影的文化差异》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等 为代表的西方魔幻电影在电影市场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股魔幻热潮随 后也带动了中国的魔幻电影,《画皮》系列和《西游降魔篇》的成功让人们既看 到了中国魔幻电影的希望,也发现了许多不足。因此,通过对文本、背景、主题、 特技等方面的比较,了解中西方魔幻电影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有助于 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魔幻电影;文化差异;分析 21世纪以来,魔幻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以《哈利波特》 系列、《指环王》系列等为代表的西方魔幻电影不断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 一个个票房神话,而且赢得了中国观众和评论界的好评。然而,比起西方魔幻电 影的叫好又叫座,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近十几年来,从《无极》 《新蜀山剑侠》的惨败到近期《画皮》系列、《西游降魔篇》的成功,中国魔幻 电影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因此,了解中西方魔幻电影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差 异,有助于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文本差异 中西方魔幻电影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它们二者的文本基础上。纵观中国 的魔幻电影史,其文本基础比较纯粹,多选自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神 鬼志怪小说或民间传说。如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从20世纪20年代初次 登上大银幕到2013年初的《西游降魔篇》,历经近百年而不衰,仍然是电影人和 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题材。甚至在美版《功夫之王》中也借鉴了孙悟空这一经典 形象。与《西游记》这样的长篇神怪小说相比,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为 编剧和导演们所喜爱。《倩女幽魂》系列和《画皮》系列的成功把中国魔幻电影 带入了发展的小高潮。此外,中国民间传说也是银幕上的常客。如中国四大民间 传说中的《白蛇传》就被多次搬上大银幕,由它改编的《青蛇》《白蛇传说》等 影片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西方魔幻电影的文本基础比起中国要复杂得多。好莱坞魔幻电影喜欢借鉴神话和宗教题材。然而美国短暂的历史使其缺乏本土神话,因此在西方魔幻 电影中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玛雅神话等神话故事和基督教、犹太教 等宗教故事比比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20世纪出现的奇幻小说也成了好莱 坞编剧们的大爱。作为西方魔幻电影代表作之一,《指环王》将原著中描绘的庞 大的架空世界和穿梭在其中的诸多生物成功地搬上银幕,呈现在世界观众的眼前。

同一时期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也受到了全世界影迷的喜爱。

二、背景差异 中西方魔幻电影文本基础的不同也造成了它们故事背景上的差异。中 国的神话传说和志怪小说多有着现实的年代背景和地点,并时常穿插历史上的真 实人物。因此,改编自神怪小说的中国魔幻电影也多建立于现世之上。如《西游 记》发生在唐朝,而故事中的唐僧等也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传奇性人物;
《聊斋志异》虽没有写明故事发生的朝代,但是在对人物出生地介绍上却极为详 细,如《聂小倩》里的宁采臣是浙江人,《画皮》里的王生是山西人等;四大民 间传说的年代背景更是非常明确,《孟姜女》发生于秦朝,《梁祝》出现于两晋, 《牛郎织女》是南北朝的事,《白蛇传》则起源于宋朝。究其原因,中国神怪小 说的主要作用是借机对世人进行讽喻,所以把时间、地点、故事的前因后果讲清 楚是十分必要的。

与中国魔幻电影多建立于现世之上不同,西方魔幻电影更喜欢架空世 界。其一,奇幻小说大多发生在架空世界。奇幻世界从本质上讲是以魔法或其他 超自然力量为基础构成的幻想世界,所以作者杜撰一个世界作为奇幻小说的故事 舞台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指环王》的故事背景是中土世界,《纳尼亚传奇》 的故事背景为纳尼亚大陆。除了架空的故事背景,作者还要为奇幻小说出现的非 人智慧生物或种族创造他们的特长、社会、历史、文化及演化分支,比方说精灵、 矮人及兽人等;同时为了避开影射现实中的宗教所带来的麻烦,作者甚至还需要 一个捏造的神话和宗教体系。其二,取材自神话传说的西方魔幻电影,有时也无 法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西方魔幻电影中涉及的神话传说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有 一些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口头文学,甚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空白,很难与 真实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因此,银幕上出现了希腊、北欧神话中的诸神操着一口 流利英语的奇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西方魔幻电影在营造 历史时的茫然。

三、主题差异东西方魔幻电影除了文本和背景的差异,表现的主题也各有不同。当 下的中国魔幻电影倾向爱情主题。在众多题材中,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本就是 爱情故事,因此由它们改编而来的电影也毫无悬念地以爱情作为主题。如以《白 蛇传》为原型改编的电影《青蛇》和《白蛇传说》。还有一些电影借用原著的外 壳,弱化原有的讽喻意味,实际上则是完全颠覆原著情节,打造了全新的故事内 容。如电影《画皮》系列将原著中王生、女鬼、陈氏非常简单的三角关系延伸出 去,通过对人物的再创造,突出表现人与人之间,妖与妖之间,人与妖之间错综 复杂的爱恨纠葛;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则弱化了原著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的故事,以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为主题,是典型的披着魔幻外衣的爱情故事。

西方魔幻电影更加注重彰显救世主般的个人价值和小团体的英雄主 义,多是描绘在战争、种族或宗教争端背景下,某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成长故事。

在西方魔幻电影中,最吸引观众的就是英雄历险:影片的主人公大多一开始只是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出众的小人物,在奇幻的世界里拥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然后经 历重重危险,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寻找和自我救赎, 最终回到现实世界。《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和《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 中的波西杰克逊都是英雄成长主义主题的代表人物。

四、道具和武器 如果说文本和主题是中西方魔幻电影的内在差异的话,那么电影道具 和武器就是其外在差异。魔幻电影吸引观众的除了奇幻境界和人物,还有绚烂的 法术和精奇的武器。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因此在《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 等神话中对神兵利器的记录远超西方。除了神话传说中流传已久的神兵,东方魔 幻电影在兵器创新上也不遗余力,如《蜀山传》中出现的日月宝轮等。中国魔幻 电影中出现的武器有两大特点:第一,神兵利器多为持有人量身打造,往往具有 灵性,会择主而栖,并且会随着主人一同成长,最终达到“人器合一”的境界。换 句话说,神兵并不只是一件兵器,而更像一个朋友。这是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是核心,“物”是有灵性的“人化”之“物”。

因此,中国魔 幻电影中对武器和主人的“人器合一”再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合一的终极境界。第 二,中国魔幻电影中宝物的使用并不拘泥于宗教派别和种族,且普通人也可以发 挥其巨大作用。如《倩女幽魂》中出身道教的燕赤霞可以使用佛教法宝,而手无 缚鸡之力的书生宁采臣也可以靠法宝消灭黑山老妖。

与东方众多历史久远 的神兵不同,西方魔幻电影中的武器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物品,而 且持有者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如《哈利波特》中出现的魔法书、魔法棒和飞行工具扫帚等。西方虽然也有神兵的传说,但基本上还是更看重人自 身的力量。如《龙骑士》中的龙骑士伊拉贡,即便是普通的剑,只要他能在其上 赋予龙的魔法,就能够克敌制胜。此外,西方魔幻电影也在魔法修习和武器使用 上针对不同的种族作了限制。一般来说,矮人身体强壮擅长锻造,多使用斧头等 重型武器;精灵体态轻盈行动迅速,多用弓箭;法师则多是精神力强大而身体瘦弱, 物理攻击性差而魔法加持能力强的魔法杖、魔法棒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五、电影特技的运用 魔幻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就是导演和编剧们对场景、人物、法术和道具 的创造和想象。然而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想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并得到大家 的认可,就必须通过电影特技的巧妙运用。在这一点上,中国比不上西方。早期 的中国魔幻电影从打斗方式和特技上多带有武侠片的特点。在对待特技的态度上, 一部分电影过多彰显炫目的特技效果,却削弱了影片的故事性,如《新蜀山剑侠》;
而另一些影片则把重点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对特技效果并不重视,如1987年版的 《倩女幽魂》。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电影特技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如《画皮2》 中狐妖和公主两度换皮的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国内 与西方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加强技术革新和自主开发,另一方面借用好莱坞的 技术力量也是不错的选择。

西方魔幻电影的发展与电脑数码特技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技效果 的运用最大限度逼真地呈现了影片想要表现的种种荒诞离奇的想象。如《哈利波 特》系列中魔法学院的学生骑在扫帚上进行的魁地奇球赛和瑰丽炫目的斗法场面 都让观众目眩神迷。《指环王》系列运用了上千个特效镜头,充分展现了中土大 陆上各种族的特点,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恢宏气势和斗法中的诡谲场面。尽管西方 魔幻电影的特技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但它却没有停滞不前。每一部大片的制 作都会伴随着很多新软件的开发。这些新软件被使用在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同 时又会有新的、更好的软件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观众永远都无法确定哪部电 影的特效最好,大家对电影特技的期待永远都在下一部影片中。这种不断探索和 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魔幻电影想要赶上西方所必需的。

六、结 语 总之,通过对电影文本、背景、主题、道具和特技技术等方面的比较, 我们加深了对魔幻电影本质的理解,看到了中西方魔幻电影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从而对中国魔幻电影今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最近几部较为成功的国产影片可以看出,想要做好中国的魔幻电影,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树 立正确的“剧本意识”和“文化观”。即在挖掘电影商品性的同时,注重电影的文化 性和叙事功能;重视观众的欣赏力和辨别力,防止出现电影视觉奇观化、故事空 洞化。第二,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即找准电影的市场定位,确保电影市场的可 持续发展。第三,不断创新电影特技技术,在借用好莱坞的技术力量的同时,加 强技术革新和自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