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论文]

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论文

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论文 一、“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的特点 园艺专业成立之初,园林学院针对园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保证完成 课堂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设置了“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温室操作与管 理”“种苗与苗圃学”“植物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此外,每年10月份, 学院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了“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赴云南省昆明市开展为 期12天的专业学习。“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 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12天的专业学习将建立起一个全新地域植物种类的识别 体系,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属的横向归纳与总结。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将 温室操作与管理、切花(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种苗与苗圃学等课程知识付诸 于实践当中,同时还要与当地专业人员进行咨询与沟通,以汲取第一手专业知识。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设有5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都对大四学生开设了必修 的“综合实习”课程,这也是园林学院教学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园艺专业 开设的“园艺综合实习”课程,从2004年开课至今,风雨无阻,从未停歇,十 多年的教学实习经验得到其他高校及同行的认可。

二、“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云南是地处低纬度的高原,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开展实习的人 工成本较低。“园艺综合实习”课程选址昆明主要是因其在全国花卉产业中占有重 要地位,在国内花卉产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 来自云南。2011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hm2,销售额首 次突破1000亿元,出口接近5亿美元[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 卉生产国,花卉贸易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面对着新形式、 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云南的花卉产业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 变化,从引种、育种、种苗生产到栽培、大规模扩繁再到采后处理、包装运输及 营销推广,其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为“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 前“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课程组织形式及授课方式已趋于稳 定。但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一 定的问题。(一)植物识别种类欠缺多样性。“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植物种类的识 别主要是教师对昆明植物园、黑龙潭公园等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区域所引种栽植的 植物种类进行讲解,这些植物种类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南地区主要栽植 的植物类型与种类,但是对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专类园(竹园、棕榈园、岩石园等)、湿地植物及适宜在西南地区栽植的园林植物的新品种介绍不足。(二) 植物应用调查欠缺综合性。昆明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丰富,加上适宜的气候 以及昆明老城丰富多彩的文化属性,使得植物的应用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随之 而诞生了具有这些属性烙印的地域特色的园林形式。近年来街旁绿地、高档小区、 大学校园、湖滨湿地、政府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园林建设初具规模,也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这在之前的实习内容中并未得到重视。(三)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性。

通过对云南云花联合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实地调研,学生可以近距离 了解观赏植物是如何一步步从种到收,再变成老百姓手中的消费产品,也就是在 全产业链视角下,使学生掌握观赏植物的流通运行机制。课程实习选择的每一个 参观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如 果学生不能主动了解各个企业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间的联系,仅仅是走马观花的 实习,也就不能高效系统地将实习内容消化。加上实习过程中受天气、参观顺序, 参观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有些实习变成了对一个又一个知名企业的参观, 无法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四)课程实习的后勤保障欠缺合理性。“园艺综合 实习”课程综合实习历时12天,包括了从基本的植物识别到植物在园林中的应 用方法等内容,实习目标是要学生在短短的12天里,初步建立起对一个陌生城 市植物资源的基本认知体系。同时,学生要在实习过程中,对行业龙头企业所涵 盖的从植物新品种的研发、种植、经营到生产、销售、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 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时间短,节奏快,任务重,课业量大, 对于任课教师及学生均有较大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带队教师除要熟悉西南地区 园林植物种类之外,还需协调实习过程中要参观的各个企业,安排实习时间、参 观线路及内容,并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作出及时的处理,这些 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教师对于知识传授的专注力。

三、“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内容优化首先应将知识点(植物识别、温室操作、苗 圃管理等)整合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参观知名企业、调查公园/公共绿地等), 设定较为合理的实习线路;
其次,通过对新品种应用、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等多 方面、多角度的实地调研,将所学的相关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 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园艺产业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增加植物识别种类。首先,以常见园林植物认知为主,适当增加野生植物 资源介绍。例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参观了昆明金殿名胜区(金殿植物园),园 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参天,文化气息浓郁。园区新改善的温室群、世界杰 出茶花园及木兰园、杜鹃园等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进一步了解熟悉西南地区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完善植物认知体系。其次,增加湿地植物的认知识别内容。例 如随着昆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建设、昆明湿地建设,相对应的园林水景得到了迅 速发展。目前,昆明市湿地总面积已达到6万余公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海东 湿地公园,其丰富的湿地植物(水生植物)成为了植物识别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第三,加强植物品种介绍。如昆明植物园(东园)收集了丰富的茶花品种,新建 的竹园及棕榈园中也收集引种了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黑龙 潭公园中引种的梅花、杜鹃花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其品种分类清晰,是学生 深入了解品种资源的范例。(二)丰富园林应用调研的类型。为取得较好的课程 实习效果,教师应带领学生多走多看,观察了解各种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 附属绿地、居住绿地等)及园林植物的不同应用形式(花坛,花海,花境,专类 园、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等)。因此,笔者首先减少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的参观 天数,因为世博园的维护经费逐年减少,景观效果不如从前,所以授课时间可以 从之前的3天减少至1天。其次,应取消五华区政府绿地的实测,增加呈贡新区 政府办公楼公共绿地的调研。因为呈贡新区公共绿地为新建项目,群落结构丰富, 物种多样,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景观效果。第三,课程实习应保留市属公园大观公 园及翠湖公园的调研,增加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校园景观的调研。因为历 史悠久的云南大学在校园景观的营造上结合了古老的建筑及灿烂的文化,有一定 的特色。其利用植物进行的空间营造及植物景观的尺度等适宜学生进行学习调研。

第四,居住区及道路景观的调研应在休息日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 调研任务。各小组以昆明市政府发布的《昆明城市园林植物推荐名录(2016 年)》作为参考,调研植物景观视角下的城市风格、街头主景、乡愁景观等,学 生通过调研发现城市建设中植物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建议。(三)合理规 划企业参观实习的要求。改革前企业参观行程的安排随意性较大,缺少合理的规 划,导致学生对于花卉生产流通环节的整体认知过于破碎。所以,选择参观的企 业要综合考虑企业及公司的经营范围、在全产业链中的位置、企业基地所在地的 交通情况、便利程度以及参观费用等因素,合理规划参观企业的行程,争取让学 生在一次出行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如企业的类型、 产品的结构、种植方式、不同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掌握 花卉生产流通的全过程[3]。合理规划后的企业参观行程见表1。

四、“园艺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效果 (一)增加了植物识别种类。课程内容优化后,植物识别增加了12科、 18属的植物,最终可以使识别的植物种类达到350种左右,基本覆盖了常见 园林植物类型及植物种类。部分常见的园林植物在实习过程中多次重复出现,教师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学生独立进行的街道调查中,自主 认知识别属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此外,在课程的最后一天,教师随机挑选云南 农业大学20种校园植物进行测试,学生的识别成功率逐年提高,学生对草本地 被植物及湿地植物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二)强化了学生对植物景观 构成的认知。北方园林多是3层群落景观的营造,而昆明园林多是4~5层结构 的植物群落,学生通过大量测绘复层植物群落,加强了对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的认 知:首先学生对于植物群落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其次对于林缘线、 林冠线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横向对比北方地区的植物群落构成,也能让学生 清楚地认识到植物材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学生在植物识别方面技能的提高,也 促进了学生在植物群落调查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植物识别的准确性。(三) 达到了企业参观实习预期的效果。“园艺综合实习”课程内容的优化,使学生近距 离感受到了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得到了增强, 主要体现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方面,学生能够主动发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课 下能够主动查找与其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方面的资料补充到实习报告中。

参观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感受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 是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园艺综合实习”课程还促进了学生对前3年所2学知 识的归纳、总结和串联。部分学生的实习报告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的深度思考, 作业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