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类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胃息肉会有幽门螺杆菌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别。方法 收集3年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3556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和快速尿素酶检查。统计不同类型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其中胃息肉患者17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7%,增生性息肉中79/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底腺息肉中24/5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结论 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较胃底腺息肉密切,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胃底腺息肉。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息肉

胃息肉是临床较多见的疾病。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尚不明确。以下分析总结我院13556例胃镜中179例胃息肉患者的病理特点,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方法:2006-2009年我院检查胃镜的13556例患者,其中检查出胃息肉的有179例,(检出率1.3%),其中男性59例,女性120例,平均年龄62.1岁。

1.2取材方法:使用OLYMPUS 260胃镜。在胃窦幽门周围取材,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检测。胃息肉取活检行病理检查。

2 结果

2.1胃息肉的检出率为1.3%。179例胃息肉中组织学类型以增生性息肉多见,有120例,占67%。胃底腺息肉59例,占33%。

2.2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179例胃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0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7%。将胃息肉按组织学标准进行分类,比较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结果显示增生性息肉患者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7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65.8%。胃底腺息肉患者5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2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0.6%。

3 讨论

胃息肉在胃镜中的检出率较低,约为1.2%-5%,个别报道到达12.6%[1]。本文胃息肉的检出率1.3%。179例胃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0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7%。比胃溃疡84.4-95.8%为低,低于慢性胃炎的95%,这与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要低于胃炎、胃溃疡的结果基本相符[2]。 幽门螺杆菌在增生性息肉中检出率为65.8%,胃底腺息肉幽门螺杆菌检出率40.6%,说明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关系更密切,提示幽门螺杆菌是增生性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 增生性息肉发生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胃粘膜遭受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和组织损伤后的过度增生而形成息肉。慢性炎症常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因此,幽门螺杆菌和息肉的关系可能是间接的,即: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息肉形成。有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活检标本作上皮细胞培养,发现其生长速度加快,而根治幽门螺杆菌后可恢复正常。原因是幽门螺杆菌的菌体和分泌物可直接刺激上皮生长,这种上皮增生的速度的加快与炎症反应有关,亦有可能是上皮损失后的代偿性增生反应,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胃上皮的生长速度。林三仁等[3]报道35例胃增生性息肉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受随机单盲的前瞻性研究发现,17例接受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后,3—5个月内71%(12/17)的息肉消失,幽门螺杆菌根治者80%(12/15)的病例胃增生性息肉减退,而非治疗的对照组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无变化,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于胃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

胃底腺息肉是一种胃体腺体灶息肉样增生伴不同程度胃小凹和腺体的囊性扩张和胃小凹变性。其发生机制不清,从其较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合其强烈的遗传背景来看,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在组织发生和病理生物学形态上并不相同,胃底腺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关系不大,而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提示幽门螺杆菌是增生性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1]杜文礼,赖卓胜,张亚力.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30.

[2]胡伏莲,周殿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8.

[3]林三仁等.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情况探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