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简评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影片简评研究论文

影片简评研究论文 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背景 基耶斯洛夫斯基出生1941年波兰华沙。与我们这个大时代的作家艺术家一 样,在共产党文化制度的乳汁哺育下长大,然而他的思想又与深厚的天主教文化 渊源和波兰社会的嬗变有很深的关系。基耶斯洛夫斯基时常以冷静而理智的目光 注视着紊乱与脱序主宰着的波兰社会,他观察到紧张、无望的情绪和对未知未来 的恐惧笼罩着波兰人,而整个世界也普遍弥漫着犹疑,微笑背后却是隐藏着彼此 的漠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 切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 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存原则。” 二、电影《十诫》 提起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一部讲 十诫的系列电影。

当年以色列民曾在埃及当奴隶作苦役,上帝救赎以色列人出离埃及,行神 迹分开海水使他们逃脱埃及士兵的追杀。上帝要带他们到人们乐土――流奶与密 之地――迦南美地。但没过多长时间以色列人竟忘记上帝为他们所行的拯救和所 行的神迹,他们忘记了上帝的恩典与爱,不再信靠上帝,开始背逆上帝,拜偶像 (人所造之事物),抛开一切禁忌,于是败坏、淫乱等各样的犯罪遍地皆是,整个 民众落入一种无秩序的状态下。此时,上帝为要管教他们归正,也是为了爱,颁 布十诫。“以色列啊,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密之地得以享 福。”以色列民从此开始过一种有神的律法、法律、道德伦理规范的生活。在1900 多年前,以色列的基督徒发现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守全律法,过完全圣洁的道德生 活,他们发现律法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的不义、败坏、软弱、无知等等的罪性。

“正如有了法律规范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困境。”人到了一个尽 头看见自己的智慧能力都信靠不住,只有信靠生命的救主耶稣基督才能活出圣洁、 公义、平安喜乐自由,心灵饱足的生命――进入迦南美地。电影《十诫》及其它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描绘了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一次精神家园的重构。“诫 条对他所关心的爱情、死亡、救赎孤独来说是个跳板。”《十诫》不是对圣经《旧 约》中十条诫命的简单阐释,它是一部现代戏,是对波兰人或者说现代人道德困 惑的一次深刻的探讨。基耶斯洛夫斯基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些神秘的话,隐密不可以告人 的一隅。”《十诫》的叙事不仅关乎的是道德意识的冷漠,更多的是关乎道德行 为的艰难。

《十诫》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现代人崇拜的科学理性、人道主义、享乐拜 金主义,自由伦理以及各样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广泛的质疑。以及使人看见现实生 活的方方面面对婚姻家庭神圣性的破坏。他的质疑令人无可辩驳。

基耶斯洛夫斯基善用命运中的偶然来最集中最突出最充分地揭示出一些 人们习惯了的人生价值观的谬妄和虚无,以及人在生存困境中的软弱无力,无出 路,无帮助,迷茫,仿佛让人看见个人自己在人智慧能力尽头处,苦难中向神发 出的呼号。影片表现出他对各样处境中的人们深刻的关切。

《十诫》代表圣经基督教信仰的一些基本信息,它说明只有人处理好了与 神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十诫》今年被美国影评人推荐为美国人必要看的十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三、作家式导演 身材修长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匆匆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这与悲观主义,怀 疑论的世界观有某种天然的联系,他的世界观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个 人经历和社会因素,使他最终成为“后工业时代”或曰“多媒体时代”人文电影的作 家式导演,成为为数不多仍在孜孜以求地探讨人类的精神困境和终极价值的导演。

还在童年时代,父亲就患上了肺结核,需要不断地住院接受治疗。每当父 亲住进一家疗养院母亲便带着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妹妹在那家疗养院所在的城市 住下,寻找工作,等到父亲换到另一家疗养院时,他们一家又搬到另一城市。这 样持续了12年,直到父亲慢死去。父亲久病缠身,母亲薪金微薄,有时母亲不得 不把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妹妹送到一种叫“预防院”的儿童疗养院,这种预防院是免 费为那些可能感染肺结核或特别虚弱的儿童设立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回忆道:“我 父母总是为了必须把我们送去,感到万分悲伤。不过,他们大概没有选择。只要 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来探望我们。而我们也总是引颈期盼。尤其是我。通常来的 都是母亲,因为父亲缠绵病榻。我很爱他们,我想他们也很爱我和妹妹。一家人 被拆散使我们柔肠寸断,但当时的境况就是这样。”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基耶 斯洛夫斯基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他时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他的目光藏在眼镜片后面,深邃殷切,仿佛思考寻索不断。他说:“我天生很悲观,我父亲也 一样,想必我那素未谋面,也没有印象的祖父也如此,当然,我父亲病很重,他 不能养家。我想见得他有很好理由感到悲观,觉得一切都无意义。”1997年4月13 日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手术不成功,离开人世,享年54岁,面对人生的短督, 和死亡的幽暗悲凉,他对人生终极去向定有长久的探求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 如何述此一生才能在面对死亡时对自己有一个交待,说:“我可以离开了”;
什么 叫我们此生心灵极大的饱足死而无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答案是爱。《红》是他的 封箱之作,表达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爱的肯定和盼望。

“至于我,年轻时便赐于了肉申刺。若非如此,早已平庸一生了”这是克尔 凯郭尔对自己的一个认识。天才是上帝创造的,而非学院造就的,是个人特殊的 生活经历――“肉中刺”的果效,使天才常常思想人生终极的价值问题,他们对于 人生有更丰富更细腻更深刻更长远的认识。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是这样的作家式导 演、电影思想家。

四、影片《红》的评价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红》是他探讨人生终极价值的一个结论,他为处于 生存困境中的人们揭示出一条出路。《红》主题表达了他对于神圣的爱的盼望。

这爱是非属人间的、而是属天国的爱。

此片分二部分:爱的失落和爱的盼望。

(一)爱成为碎片 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一开始就带我们进入我们城市密如血 管的电话网内。让我们听见许许多多,我们每天在大街上,街房邻居的众人,内 心世界及人性最隐密处的声音……故事发生在瑞士日内瓦。

美丽动人的女学生瓦伦婷在学业之外为一家广告公司作兼职模特儿。

街道斜对面住着一位学法律的大学生奥与斯特,小伙子正热恋着一位比他 大的名叫卡琳的女郎。

一天夜里,在拍完一系列以红绸为衬景的广告照片后,瓦伦丁开车回家。

在路上她不小心撞伤了一只狗,系在狗脖子上的卡片使她找到了一个带院子的平 房住宅前,门敞开着,仿佛渴望人的进入,一道又一道门好像住宅的主人一层层深沉的内心世界,敞开的门又像是在邀请人一同说话。如找到狗的一个主人一个 古怪的老人。老人对这件事十分漠然,瓦伦丁一气下把狗带回了自己的住处。

在英国出差的男朋友米歇尔常跟瓦伦丁通电话。每当电话铃一响,她便兴 奋异常,而米歇尔却总是以一种不信任的口吻问这问那,使人感到很压抑,“我 想安静一下,和平和安静的”;
男友却在电话另一头说:“和我在一起永无安宁之 日,你跟其它人外出了”瓦伦丁说:“我准备洗澡正在宽衣”,男友说:“没有人替 你宽衣”奥古斯特在电话里对卡琳说:“我爱你”。

在瓦伦丁的精心照看下那只受伤的狗迅速痊愈,有一天它竟然跑掉了。瓦 伦丁找到了狗主人家,意外地发现这个怪老头正在窃听别人的电话。”…这是违 法的,”瓦伦丁说。“可我干了很多年…我是一个退休法官。”老人回答到。

收音机里传出一个男人与情人通话的声音。“他就住在对面,有位贤惠的 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你可以去告诉他们……”老法官说。

老法官从窗子里向外看,带着审视凝思的目光,他要看见瓦伦丁将遇到的 他们时,该会如何反应。妻子热情地招呼着并对小女儿说不要听大人的电话。

瓦伦丁看见了什么她看到人们生活和睦的表面之下的不那么美好和无奈。

女儿是知道,妻子也会知道丈夫的婚外情,那怎么办能过就过下去,象没发生, 逃避这个现实。

瓦伦丁发现之后惊讶,慌乱逃走之时险些被拌跌倒。道德能解决问题吗“你 告诉她们了吗”老法官问:“没”瓦伦丁感觉到自己不知该如何反应,她迷茫仿佛 进入了一个荒无一人的旷野。“我回来是要你不要再作这种事了”瓦伦丁说。

“我一辈子都在作这种事”老法官直直的眼光仿佛能看穿人心,看见里面的 阴暗。他说:“你有没有见过真正的法官,”他要对人内心进行审判。他接着说:
“我对所听见的无法判断对错,但至少是真实的,比法庭上看得更真实。”生活真 的是如我们平常眼所见到的吗这就好像夏天揭开石板砖头,下面有惊人的飞脚虫, 各种爬虫使人惊慌。法律有能耐吗“掀起你的思绪了吗”老法官问。

“有一个男孩子,…发现自己不是爸爸亲生的,当时他只有15岁。”瓦伦丁 想起自己的弟弟他的弟最近因吸毒被捕。

此时,夕阳西下的余晖射入阴暗的房间。当我们彼此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软弱时,就看见了优美的光线,人与人的冷漠被打破。瓦伦丁要老法官为自己倒 一点葡萄酒渴,他们的对质变成了交谈。又传来电话里的声音。

“从来没有那么长久,我望着你时感到害怕”,奥斯特说。“什么原因”卡琳 问。

“担心将来能否满足你”涉世不深的奥吉斯特在性爱中感到不安。

老法官说:“只是他碰不到真正的女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仿 佛对性爱已经开放自由多了。但在这样的自由伦理中谁有平安吗卡琳后来投到了 一个更有钱更有魅力的大概是事业有成的男人的怀抱里。电话里又传来声音。

“感到很伤心,十点钟了碾转反侧,不能入睡,冰箱里的食物吃完了,不 能上街……”老太太对她女儿叙说事情。……“你会替她购物,这样你会心里好受 些”…老法官再说:“她若死了几天也无人知道。她需要的全有,只是想见她女儿 罢了。”老太太孤单寂莫。亲人之间也竟如此疏离。今天社会人们的亲情也快去 失了。贪困的人不仅是在金钱上,贫困也在情感上。人人都有需要别人真诚的关 心关怀。人生不仅是在于吃喝,对心灵的关切更加重要。老法官指着窗外草坪上 花园别墅里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正拿着手机打电话。说:“他牵涉日内瓦毒品买 卖,我奈何不了他”。……基耶斯洛夫斯基为波兰人民道德处境感到焦虑,他说:
“对于越来越扩大的社会生活领域中蔓延的腐败来讲,道德焦虑电影是一种力所 能及的选择”。

以红绸为衬景的巨幅广告在大街上展示出来,画上的瓦伦丁的脸被映得绯 红。

那位摄影师主动地追求瓦伦丁,而她却在觉悟地思念着米歇尔,盼着他的 电话,然而,电话越来越少,甚至充满了火药味儿。

广告词为“生命的一口气”确实生命在呼吸之间,旦夕祸福;
人不能掌管自 己的寿数。

瓦伦丁知道人是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脆弱的,但她却以热情抱慰苦难中 怆痛中破碎的心灵,她对人心的回转悔改的明天寄以深切的热望。老法官因此而 被打动,久已冰封的心化冻了,他为了看到瓦伦丁的反应,他竟跑到法庭自首。

奥吉斯特给卡琳打电话,还是没有人接。他再也忍不住了,抓上卡琳的窗户,见到的居然是卡琳和另一个男人赤裸裸在床上……,奥吉斯特脸上震惊,心 灵破碎……。

人天生是孤独的,还有精神和情感巨大的空洞需要不断地填补,于是从一 个人怀抱中再扑向另一个人的怀抱,依然无法满足,这世上的人能使我们的心灵 饱足吗让我们不失望吗生命仿佛轮回,老法官年轻时发生的事情与奥吉斯特的经 历如出一辙。两者的巧合是暗示出这个时代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事件,“爱情理 想的破碎”今天人们常说的“思想解放自由”的另一面是罪性与解放自由。今天有 太多的因素击碎我们“爱的理想”爱怎么可能爱对于大多数今天的人来说是一种 想象,人无能力把握,无力量持守。

日光之下无新事,老法官过去发生了的,奥吉斯特今天发生了,明天该轮 到谁遭遇呢老法官告诉瓦伦丁,他年轻时曾深深地爱过一个女人。谁知竟在大学 门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个男人的怀抱里。那个人很有钱……十几年后,那人因豆 腐渣工程害死了许多人,由他主审,被判有罪……。

“她对你不忠,但你依然深爱着她”瓦伦丁问。

“我不能满足她所需要的,我总跟着他们,直到她意外死亡的一天,她喜 欢有色彩的家俱她美丽照人,自此以后,我没爱过任何女人。”老法官已经无法 能够再爱人了,人是多么地不可爱,自己曾深爱过的女人不过如此,世上不存在 着想象出来的自己追求的“天使”。爱成为碎片,老法官于是长久地沉浸在麻木、 冷漠、绝望黑暗的光景之中。但活着终究不能没有美好不能没有爱。既使爱成了 碎片,依然要把碎片捧在手里,一点点悉心地拼合起来。人天生是有缺欠的,这 是人性自我的真实写照。但这残缺破碎之美有待拼合。

奥吉斯特决定去英国看朋友,暂时离开这片伤心之地。

瓦伦丁也终于下决心乘船去伦孰找米歇尔。

一阵狂风暴雨过后,老法官在电视上看到英法海峡传来噩耗:由法国开往 英国的客轮因气候问题不幸翻船,130多人中仅6个幸存。

电视镜头前幸存者一一走过,解说员介绍到…“其中有两位瑞士人:23岁 的学生瓦伦丁…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吉斯特……”红布衬托着他们那可爱又可悲的 脸,他们好像认识,却又是陌生。仅画面上出现瓦伦丁的“生命中的一口气”广告的摄影。也许面临死亡的人 们才会震惊,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终极价值的问题。也许经过大难不死的“死亡” 的洗礼,他们好像有一个新的重生生命。

基耶斯洛夫斯基把对纯净无暇爱的盼望寄托在这一对“新”人身上。

片尾黑色的字幕传出古典的歌声,仿佛从教堂的穹顶上飘下,带着浓郁的 宗教音乐的音韵,意味着让人思想:“人往何处去”歌声飘荡在至高天庭,使听者 安宁平静,仿佛能呼吸到天际飘来的洁净的空气。

《红》象一幅经典名画,是可以反复观看、思索玩味,吸引人不断深入再 深入,进入再进入,去一同体验和经历主人公爱情理想的被毁、精神的阴郁、深 沉地不断地对人生、以及对人性的思索、探究和产生对真、对美、对爱、对光明 的盼望。

基耶斯洛夫斯基常用隐喻,“生命中的一口气”,喻表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为 瓦伦丁的明天忧虑,此时美好的生命,带着荣耀、青春、圣洁、健康、善良、可 亲,可是明天生少右有种种的诱惑、各样的试探,未知的她将能走出这些迷宫、 幽谷、泥潭吗她还能依然充满美好、温暖、圣洁的爱吗生命中的一口气容易一吹, 一生的呼吸却有百种样式,千种煎熬,万般无奈……。

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而是批判人性的作品。《红》片中 表现的爱不是浪漫的,而是严肃的;
不是现实的而是真实的;
不是喜剧的是正剧。

不是悲剧抒情而是理性挖掘;
不是爱的圆满而是爱的缺憾;
不是爱的轻松愉悦而 是爱的恶心灰色;
不是爱得自然而然而是爱的不能持守。这些就是编导对《红》 爱的主题的探讨。

五、尾声 人类昨天,今天明天仍将面对许多精神困境,这是文学艺术哲学永恒的主 题。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外在的革命。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解决 人性罪的基本问题。而是需要一个内在的革命,而这内在的革命又是靠自己而是 信靠神的救赎,使我们人从困境中得以自由――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