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知识社会转型中的知识与大学
论析知识社会转型中的知识与大学 "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知识;
大学 论文摘要:知识是知识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具体体现为知识价值推动经 济转型、知识权力推动政治转型、知识消费推动文化转型。在知识社会转型过程 中,大学应该成为主导力量,应承担培养和塑造“知识人”、创新和传播知识、培 育和整合新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知识:知识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 1.知识价值推动经济转型 2.知识权力推动政治转型 知识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知识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获得中心地位,而且 在政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影响生产关系的重要力量。知识正在 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基础。建立在知识权力基础上的阶级基础、权力结构、决策方 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工业社会,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工具、设备、技术,由于 “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而与劳动者分离,资本家成为生产手段的拥有者,而工 人成为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资本和财富成为权力的基础,资本 家由此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中,则开始出现劳动力和 生产资料的一体化倾向。在知识社会,作为生产资料的设计工具、计算机和小型 实验设施越来越多地为个人所拥有,拥有相应技术和知识的劳动者成为“知识价 值”的创造者,‘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感觉成了最重要的生产手段,并且这些手段 与劳动力本身已经不可分割地一体化了”。知识成为权力的基础,使知识阶层崛 起并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社会阶层的轴心是“以知识为 基础的”,以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阶层,将取代 企业家、商人和工业经理人员成为社会的核心阶层,获得统治地位。知识权力在 推动政治决策方式的转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知识社会,国家和政府的重要决 策越来越多地通过大学等智力机构来调节,专家、顾问和专业人员成为影响政治 决策的重要力量。知识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原则发生转变。工业经济模式 建立在利润原则之上,保障经济利益是政治的首要原则。在知识社会,人们非物 质性的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需要往往会与追求个人利益、追求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更加重视公众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可 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关注的是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重视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3.知识消费推动文化转型 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 沉浮而难以泯灭的、无形的、深层的、稳定的东西,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 价值观念。文化转型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工业社会 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是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理性和物质财富成为人们主要的 审美观和伦理观念。增加物质财富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随着知识经济 的发展,社会的文化精神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种超越理性主义、超越物质主义, 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知识消费、崇尚个性、追求精神满足的审美观和伦理观念正 在形成。屋太一认为,知识社会强调“知识价值”,注重“知识消费”的审美观和伦 理观念会成为主流的文化精神。“物质意义上的进步无论是从其社会影响来看, 还是从增大人们的满足感来看,其效果是递减的”。人们感到“物资已经足够多了, 更要紧的是心灵的充实”,“生活的质的提高比量的增加更重要”。物质消费以大 量的物质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会因为消耗而减少,会因 为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均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物质资源的消费和消耗导致 物质资源的需求增加,迫使人们用越来越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产,学习、休闲和 社会文化活动的时间受到压缩。说到底,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识消费 则不同,知识消费以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为基础,知识资源不但不会因知识消费而 减少,反而会因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而得到增加,这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知识社会,人们将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 消费,而是追求对时间与知识的大量消费,人们将认为“知识消费得越多越体面”。
二、大学:知识社会转型的主导力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表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是通过重新定位大学 的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来推动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的。科学研究对于柏林大学来说 是一种新使命,社会服务对于威斯康星大学来说是一种新使命。这些新使命适应 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大学成为了工业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使大学从社会 的边缘不断地走向社会的中心。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大学要成 为知识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同样需要重新定位大学的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和塑造“知识人”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的人说应该培养通才,有的人说应该培养专 才,有的人说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人才,其内涵既有变的因素, 也有不变的因素。变的因素指内涵要求应该随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变的 因素指大学应该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应该培养社会精英,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 坚力量。这一点可以由高等教育发展史得到证明。中世纪大学倡导博雅教育、自 由教育,以“自由人”为培养目标,而“自由人”是由地主、贵族、宗教人士等有闲 阶级组成的社会精英,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个性完善的追求、对人性的追求, 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社会的时代精神。19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经济、工业 社会的发展,科学和技术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类型的 专家逐渐成为社会的精英,“专业人”成为大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大学倡导和崇尚 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同样反映了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因此,在知识社会转型 和发展时期,大学应该成为知识社会培养社会精英的主导力量,培养和塑造代表 知识社会时代精神的“知识人”。"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教育理念、课程和教学主要还是与“专业人”的培养 模式相适应的,不利于“知识人”的培养,如教育理念上强调专业能力,而不是综 合素质;课程体系上强调学科中心,而不是多元与个性;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中心, 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忽视培养学生 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明确“知识人”的内涵,而 且要以此为依据建立新的教育理念,用它来指导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以与培养“知 识人”的使命相适应。
2、创新和传播知识 工业社会追求劳动生产率,其核心指标是单位时间内产品数量的提高。知 识只是用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手段,追求的是固化的、技能性、工具性的知识。
与此不同,知识社会追求知识生产率,其核心指标是知识的创新与技术发明,创 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劳动生产率已不能 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一来,知识的创新与传播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大学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将成为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基地。为此,大学 要对传统的教学和科研体制进行功能拓展和机制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知识创新 和传播的需要。
在知识创新方面,大学利用其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学术环境 优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许多新学科、新的理论产生于大学,大学是新知识、新理论的土壤和温床。过去的20年,在全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中,有近 70%是由大学取得的。但是,传统的大学科研体制也存在一些缺陷,使大学的知 识创新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大学的科研偏重学科知识、基础理论知识 的研究与创新,不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研究与创新,不注重知识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应用;在运行机制上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缺乏市场机制,等等。因此,大学要发 挥知识创新的主导作用,需要对大学的科研职能进行扩展和机制创新,使其符合 知识社会对知识创新的新要求。在知识创新体制上,应该打破学科体制的主导地 位,建立学科科研、跨学科科研、区域科研、产业科研并行的体制;在知识创新 的运行机制上要强化与企业、产业、社会力量的结合,形成知识创新的市场机制, 加速将知识转化为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提高知识的经济价值。知识社会不仅要 求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中心,还要求大学成为孵化知识产业的基地,带动一批、 辐射一批高科技产业、高文化产业。目前,世界各地许多高科技产业园区都是以 著名大学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如美国硅谷高科技工业区、 日本的筑波科学城、英国的剑桥工业城等。
在知识传播方面,教学是当代大学进行知识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在长期的 发展过程中,大学形成了功能最完整、效率最高的知识传播体系。然而,相对于 知识社会对知识传播的新要求来说,大学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最先进和最 尖端的技术知识越来越多地掌握在大型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手中,难以进入大 学进行传播;缄默性知识、管理性知识、行为性知识等隐性知识难以在大学通过 教学的方式来传播;教师掌握知识传播的主导权,学生的个性化知识需求难以得 到满足;大学中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缓慢,传播方式单一,等等。知识社会的发 展不仅使大学需要传播的知识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而且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媒体的线性 传播模式逐渐向知识的有序化整合传播和非线性传播模式转变。困整合传播指知 识内容以某种方式整合后的传播,整合传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多种传播媒 体,实现多样化的主动传播和个性化服务。非线性传播则可以通过建立基于知识 内容的相互链结而形成的知识网络来进行知识传播。因此,大学要发挥知识传播 的主导作用,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职能,进行知识内容整合和知识传播模式的深 刻变革。
3.培育和整合新文化 大学具有培育和整合新型文化的功能。大学的基本活动表现为文化的选择、 传承和创新。一方面,大学通过文化的传播作用,扩大新文化的影响,引导其上升到主导文化地位,同时也通过文化创造功能不断地充实新文化的内涵,扩大其 文化影响力;
另一方面,大学又通过有选择地传承原有的文化,使原有文化中的 精神成为新文化的基础,将新文化建立在原有文化的基上,最终达到培育和整合 新型文化的目的。同时,大学教育活动培养了大批新文化的代言人,他们成为传 播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是决定性力量。大学在培育和整合 新型文化中的作用,可以在中外文化发展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得到证明。文艺 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价值观首先在大学中得到倡导和发展,大学教育的目标 不再是为了灵魂的得救,不再以培养教士与神职人员为主,而是培养具有完善个 性、追求尘世幸福的未来社会的统治者和精英人物。大学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者, 后来都成为文艺复兴的旗手。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科学和民主的思想首 先在大学中得到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大学策动,并在先进的知识 分子中展开,波及全社会。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形成,要求培育和整合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念。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肯定地说哪一种文化价值观将会在知识社会成为主导的文化 精神,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新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发展中看到知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 发展方向。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新生的文 化价值观。后现代主义文化代表的思想核心是,’否定”或“超越”理性主义,他们 宣扬差异、解构、多元性和多样性,强调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的重建。他们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社会生产不再是工业社会中以人同机器、技 术环境发生关系的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各种事物之间的差 异的界线模糊化,因果性和规律性为偶然性和机遇性所取代,休闲和消费优先于 生产,娱乐和游戏取代规则化和组织化的活动,生产形式日益多元化”。为了实 现培育和整合新文化的使命,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文化环 境,推动代表知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力量的发展,促进新旧文化的整合, 为知识社会的文化转型服务。
以上对于大学新使命的思考,仅仅是在大学现有基本职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反思,大学的性质、属性、组织模式和功能还将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发生深刻变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