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地区国债发行制约因素
浅谈农村地区国债发行制约因素 “国债下乡”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本文就 农村地区居民国债购买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对农村地区国债发行制 约因素进行分析,浅谈农村地区国债发行制约因素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一、农村居民国债购买意愿与倾向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0份。问卷结果显示:
(一)农村居民购买意愿较强,倾向购买凭证式国债 被调查对象中,选择“希望购买国债”的占69.48%,选择“不购买”的占 30.52%。导致部分居民不购买国债原因依次为“没有闲置资金”(26.55%)、“购买 不方便”(41.80%)、“收益率不高”(19.77%)、“其他”(11.88%)。对于国债品种的选 择,85.86%的居民选择凭证式,10.69%的选择记账式,3.45%的选择电子式。
(二)农村居民难以及时获悉发行信息,购买满足率较低 被调查对象中,31.03%的居民选择“能及时获悉发行信息”,而68.97%的居 民“不能及时获悉”。在对“如果你购买过国债,你认为满足率如何”的回答中,选 择“买不到”的占比62.07%,“难以足额买到”的占比37.93%。
(三)农村居民倾向投资短期国债,对收益率存在较高期望 问及“您希望购买何种期限的国债(可多选)”问题时,选择“1年或1年以下”、 “2年”、“3年”、“5年或更长期限”的分别为40.69%、31.38%、17.76%和10.7%。问 及“您希望国债的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多少个百分点”,占63.10%的农村居 民选择“1%—1.3%”,24.48%的选择“0.60%—1.0%个百分点”,仅12.42%的选择与 国债发行实际利率相近的“0.2%—0.6%”。
二、制约农村地区国债发行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地区国债承销主体缺失 我国国债承销团成员为40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没有承销资格,导致农 村地区国债销售主体的缺失。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收缩,邮政储蓄银行承销 份额比例偏小,国债销售主要集中在城区。同时,现行的政策不允许其他金融机构代销、包销商业银行承销的国债,国债进入农村地区困难。农民购买不便除网 点设置等的硬件束缚外,还包括国债发行量有限、发行方式单一、宣传不到位等 问题。
(二)国债期限、利率等设计不能满足农村投资需求 由于目前央行调整利率频繁,导致农村地区储蓄存款和投资行为短期化现 象明显。而我国发行的国债期限以三年期和五年期为主,品种相对单一,不适应 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特点,缺少短期(如2年以内、6个月以上等)以及超长期(5—10 年)国债。近年来,投资国债与储蓄存款的比较收益递减的,有的仅比储蓄存款 高0.5%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国债收益率相对较低。
(三)国债提前变现损失较大,可用于质押使用的范围有限 国债如果提前支取,除计息受损失外,银行还要收取本金1%的手续费, 对持有不满半年的不计付利息,变现损失较大。据调查,各家国债销售银行只接 受本行售出的凭证式国债作为质押物。而农民基本上是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村 信用社不接受国债质押,农民急需用钱时一般选择卖出国债。
三、农村地区国债市场拓展思路 (一)改革承销机制,吸收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为承销团成员 适当降低国债承销的门槛,放宽条件,使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获得国债承销 团成员资格,或者放宽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部分国债投资品种的准入门槛。
将国债发行额度适当向农村倾斜。同时,在政策上应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将所承销 的国债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销、认购和包销,扩大国债销售主体与市场覆盖面。
(二)改进国债品种设计,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需求 从发行机制上作出安排,规定金融机构在承销的国债计划内按一定比例在 农村市场发售。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国债承销比例,直接提高国债在农村地区供给 规模。增加2年以内、6个月以上的期限品种和适度增加长期国债发行比例。同时, 可根据通货膨胀率和储蓄存款基准利率,研究实行浮动的利率计息方式,适当提 高国债利率。在品种设计上,可设计由农村金融机构专门承销、具有一定利率优 惠的农村特别国债。但当前国债农村地区发行量少与农村市场需求量大矛盾突出,此现状不仅 与农村地区的购买意愿、购买潜力不相匹配,而且对整体国债发行市场的稳定性 和预期可持续性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