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语义模糊性分析] 语义的模糊性概念

建筑材料语义模糊性分析

建筑材料语义模糊性分析 材料、语义学的概念 广义上,材料是除意识之外的所有实体物质。建筑领域,一旦某物质被称 为“材料”的时候,即含有“目的性、选择性”,即非“自然”的了。“语义学”是探索、 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语义”即人在接收到视、听、触、嗅、味五感方面的刺激 后形成的对某物质的概念和印象,此概念和印象的产生除了和人的生理和心理相 关,也和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社会、文化、气候等被称为象征环境的各个方面相 关。

建筑材料语义的模糊性 引用查桑皮尔士的话:“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 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 于该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人类语言的模糊性在词语及其语义上表 现最为明显。语言符号的模糊反映着纯客观的模糊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正是语义 具有的能指和所指的特征注定了其在反映过程中必定要带上模糊性,即表现为本 体上的模糊性和认识上的模糊性。文化符号学的构建者朗格认为除了推论性符号 ――语言所能及的表达之外,人类内心世界还有着更为复杂的不可命名的生命感 受,这就要通过表现性符号来解读。在建造领域,作为一种表现性符号,材料语 义依赖于“语言”这一维性符号的转译和解释,与符号“语言”存在的“不可描述”需 要其他符号来“弥补”相似,材料语义传达“维度”的匮乏和单一表现为本体上的模 糊性;
正如伍铁平认为模糊理论对语言学是“一个具有生长点的理论”一样,建筑 材料语义的模糊性蕴含着无限的被解读的可能。

建筑材料语义的回归 建筑史的现代主义时期将视野长久地停留在“功能一一形式”因果律,片面 强调对物质价值和符号语义的单一追求;
另外,后现代建筑对待材料的“历史主 义方式”纠缠于如“空间”、“形式”、“哲学”等形而上的词汇转译中,使建筑语义变 得沉重陈腐。材料的语义在“历史”语境下受限、固化表现为认识上的模糊性。摆 脱“历史”语境,材料语义领域将迎来多维度表达的“新境界”。20世纪初胡塞尔的 现象学立足于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上,……将意识集中 在纯粹的现象和直接感受的事物,从而还原、回归把握事物的本质;
20世纪晚期, 彼得卒姆托摈弃后现代建筑对待材料的“历史主义方式”,着眼于材料知觉潜力的多维挖掘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材料的具体性呈现,来展现建筑“氛围”而不是“空间”。

“再次”关注建筑的材料本身,寻求它对于人的多维、综合知觉的传达,这种“还 原”有助于“建造”适时地跳出“功能――形式”、“历史主义”的建筑语境,回归材料 的原初语义,使建筑和建造呈现出另一种特质和独特的感受方式,材料语义有可 能超越固化的、单纯的“空间意义”和“历史主义”,从而在语义传达领域开拓出更 寥廓和沉郁的时空维度。

建筑材料本性和表现性 对于材料,15世纪西方建筑师从材料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角度来分析 语义结构,引出来两个相对应的关键词:“本性”和“表现性”。在路易康对砖、密斯 对钢的运用过程中,材料的物理属性的定量指标(尤其是重力)被作为材料选用 的重要考量,本性被认为是材料“物理”属性(含化学属性)的体现。材料的物理 属性的僵化和局限使其语义表现为材料符号本体上的模糊性。从设计语义学视角 看,材料的本性不是给定的、量化的“物理”属性的组合;
另一方面材料不可避免 要经过(选择性、目的性)“处理”,受到气候的、时间的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它不是某一时空的静态概念。即材料的本性是一个人类活动参与的、复合的、多 维度的、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拟定的、量化的、恒定的“物理、化学”属性的 组合,或者静态图景。因此材料的“物理”属性无法决定材料的本性。同理,材料 的表现性也不能全由材料本性来决定。材料的表现性来自于材料本性,同时还包 括材料自身的“物理”性能(包括化学性能)、“处理”工艺和在“处理”过程中被赋 予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在时间、气候和地点的变化中留下的印迹。正如弗兰克劳 埃德赖特所言:“每一种材料都有他自己的信息,有他自己的歌”。因此,材料的 表现性经由人的生理上的五感(含“通感”)和“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 识)产生“意象”形成材料的心理属性,因为个体感知差异的参与,材料的心理属 性也不能全由材料的表现性决定。由于材料的本性不是一种给定、规律、不变的 特质。基于此,材料的本性与表现性之间、材料的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之间保持 了“宽松而弹性”的距离和联系,材料的心理属性对材料的本性和表现性有着反作 用,且不断更新、丰富着材料的本性和表现性,材料的语义因此成为一个能“生 长”的理论。

人类语言作为推论性符号的一种,其语义的模糊性在表现性符号中同样存 在。材料语义的本体上的模糊性有无限的被解读的多维可能;
“现代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语境下的材料语义呈现出认识上的模糊性,现象学的视角使建筑材料语 义有被本质还原、综合表达的新空间。建筑材料的本性和表现性之间的“弹性”距离和联系能够不断更新、丰富建筑材料语义,即二者是共生的关系。

作者:/邓涛 李映彤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