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述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述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述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述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 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但也需 正确认识、认真对待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重视 课程地位,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打造一流专业师资队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课程 改革 [作者简介]陈龙图(1969- ),男,河南漯河人,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4-3985(2014)09-0127-02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 健康素质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应对生活及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 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 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极端性事件的发生。

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成立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心 理咨询辅导服务外,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2010年4月23日,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就认为:
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 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 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的成绩 1.课程地位得到提高和重视。大学生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又是高考的幸运者和天之骄子,一般 来说,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心理应当是惬意和无忧无虑的。但实际上,他们与普 通人一样,也会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特别是随着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还将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 和压力,此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问题。近些年屡屡发生的 大学生极端性事件,足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课,并把课程由选修变成必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在高校已得到 显著的提高和重视。

2.教学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 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 主要心理问题。比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 性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心理等。并且,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展,还逐步涉及 了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心理、消费心理、网络心理、社会认识心理、职业心理等。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的采用专题式,有的采用模 块式,还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式方法 也一改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变为活动教学型,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 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不少学校还编制出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并把它打造 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3.专业师资力量和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课最能体现较好教学 效果的是活动教学,不少高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依然 采用常规班级教学,意味着这方面需要相对较多的师资。由于不少高校重视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他们基本上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主,校 内外教师兼职为辅,学生辅导员协助参与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基本满足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咨询辅导的需要。而且,随着专业技能学习 与培训的不断开展,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课程开发建 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

4.课程作用与效果得到认可和肯定。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 课程普遍感到有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对此还抱有较大的期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 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 普遍欢迎专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安排具有针对性,切合他们的实际, 能够让他们主体参与,也能较好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不少调查就显示,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满意度是高的,他们很多人还希望以此为基础,在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不足 1.功利化倾向。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 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的选修课,不仅安排的教学时数少,还采用大的合 班教学,这与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较大差距。同 时,他们对建设稳定专业性师资队伍的投入也不足,缺少对师资进行专门专业性 的学习和培训,甚至还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 象。

2.协调性不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 由此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也会呈阶段性集中,例如新生入学时以心理适应问题为 多,而学生毕业时则以就业心理问题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能与大 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相配合,将会发挥最佳的促进作用。有院校曾尝试把每个 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分阶段在不同学期进行,但也遇到排课麻烦,班级、时间、 地点经常变换,给老师上课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的问题。于是,不少高校干脆一 次性按班级轮流把课程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学期上完。这种安排尽管省事省力, 但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受益。

3.渗透性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单靠开设一门心理健康 教育课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各科教学协调配合,共同渗透。因为各科教学本身 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哲理性内容,或者 一些故事、案例、辩证法思想等。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就欠缺一定的心理学基 础知识,要他们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非易事。正是这种各科 教学渗透上的不足,恰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大的效力。

4.针对性不足。大学生都有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 力,维护好自我心理健康的共同愿望。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他们表现出来 的积极主动性不同,参与程度不同,得到的收获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那些课堂上 比较活跃、主动参与而又敢于敞开心扉表露自我的同学,往往收获较大。而那些 羞涩、矜持、自卑乃至封闭的同学,往往因顾虑多,参与少,尽管他们内心也有 许多心理问题等待解决,却失去问题解决的时机,这在客观上显示出心理健康教 育课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5.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多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方面的老师转任或兼任,不少高校还聘请辅导员来兼课。由于 他们之前不见得都接受了系统正规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容易受传统教 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会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以传授知识为主,成为事实上 的心理学课或者德育课现象的出现。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不仅使课堂失去了 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使得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 影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开设,绝不能仅仅视为是学校为应对和避免学生日 益复杂多样心理问题的一时之举、被迫之举、功利之举,而是学校认真贯彻教育 方针,落实教育目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既要大力推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 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在内的学科建设,也要注重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理论与 实际结合能力强,教学和咨询辅导经验丰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 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研制度, 协同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构筑学校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与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 怎样,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任教师。一要充分认识高 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方案;二要采取 各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包括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 参观访问,教学交流,学术交流,教学示范课等;三是搞好团队建设,以团队带 动整体水平提升;四是借助优质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研和科研活动推动;五 是协助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了解学生,积累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

3.重视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存在有德育 化、学科化、形式化倾向,应当加快课程改革,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理念落后、教 学设计滞后的不利局面。教材编写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方 式、方法、手段和模式符合课程特点与需要,教学过程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 求。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发挥课程网络资源作用,方便学生学习和师生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体验 学习的特征,还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性。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注意运 用团体与个别、课内与课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学习;既要紧贴学生发展要求的实 际,也不回避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4.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众多的心 理问题,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限的课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尤其是不同学生存 在的个别心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要根据学生需要,激 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最大限度使他们成长受益。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关注 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调节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 状态。不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也要重视自我教育和学习,特 别是实践体验式学习。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才能最大 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效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5.加强合作交流,共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各个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为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高校之间完全可以开 展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还可 以进一步开展教学交流和教研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以此实现互利共进发展。高校间有了 这种广泛的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优势资源,通过辐射 和带动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实力,整体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大胆改革,敢于创新, 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述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实例分析》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高校都对此项工作非常。本文通过对一则真实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案 例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措施。

关键词:发展性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学习问题、恋爱情感波动、人际交往困难等存在着深浅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越来越 多的高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工 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介绍 学生王红(化名),女,21岁,在大二下学期即将去医院实习。王红非 常渴望去北京的医院实习,于是刚刚得知北京某医院要来就第一个报了名,并且 在面试那天还精心准备了一番。但最后的结果却让王红大失所望――她没有被选 上。当天晚上,王红就在宿舍哭了很久。之后又有其他医院前来招人,王红要好 的同学都劝她再去试一下,但王红根本不愿去,她觉得自己根本不行,再去面试 肯定也被刷下来。自此之后王红一直情绪低落、茶饭不思、有时候自己还默默的 掉眼泪。后来发现一向遵守纪律的王红多次旷课。

二、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阶 段,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但仍具有片面性。在这个阶 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真正成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获得成功时会 极度自信,可一旦遭遇挫折,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2.大学生自身存在多种矛 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双重矛盾等等。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理 想,对事物都会有自己一个想当然的认识。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不相符的,大 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不足,当他们发现现实远非自己所想象的 那么美好,自己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出色和伟大时就会引发很多心理上、情感上的 苦恼,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样,王红也具有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她 仅仅因为一次面试失败就改变了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很失败、很没用,不敢 再去尝试,甚至出现了自暴自弃的苗头。

(二)抗挫折能力亟待提高。

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是渴望独立的、渴望获得成功的。

然而,自幼在“温室”里长大的大学生,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 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当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由于找 不到一个合理的排泄途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困境和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内心积蓄、发酵,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80”、“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 生子女,父母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爱,大多数孩子从小都是一帆风顺的,父 母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让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的机会,也因此降低了他们的抗 挫折能力,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无所适从、倍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三、具体心理辅导措施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为了解决王红的问题,需要与她进行细致的沟通交流。首先,让她尽 可能地倾诉,通过宣泄的方式将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首先释放出来。宣泄是处 理情绪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宣泄减少、排除它们,不受它们的伤害。

并且,只有对情绪适度宣泄之后才能较理智、合理地处理情绪。当王红尽情表达 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可以采用开放式提问、共情、解释等心理咨询技术,表示“我 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也遇到了像你一样的情况”,尽可能地拉 近与王红的心理距离。之后,向她介绍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矛盾心理等一般 心理特点,向她解释为什么她会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

(二)合理情绪疗法。

王红的心理问题表面是因为面试没有通过引起的,实际上却是由于自 己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因此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解决王红的心理问题。首先 向王红解释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 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才能改善自己的 情绪。王红也有不合理的信念,如“我必须获得成功”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 地认为“一旦失败自己就一无是处”、一旦不好的事发生了就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 念,需帮助她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实现助人自 助。

(三)提高抗挫折能力。

通过事件分析可以看出,王红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这也是目前许多高 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需要鼓励王红用发展的 眼光看问题,鼓励她积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以适应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 等生活。抗挫折能力的提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其次,要看到挫折的两面性。挫折的确 会给人打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抵抗挫折,获得经验和知识,增长才干,变 得更加成熟;最后,当挫折真正发生时,可以有几种办法加以克服:积极面对;适 时调整期望值;接受自己;精神宣泄。

四、案例启示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 题。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一提及心理辅导,就认为是对心 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甚至有学生把“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有毛病”等同起来,当 个别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和情绪波动等困难时,不愿、不敢、不懂向老师和专业心 理服务机构寻求帮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还有一些学生工作者虽然获得了心理咨 询师资格证,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不多,认为所学到的心理咨询知识仅仅适用于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自己的班级没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认为心理 咨询知识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 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心理成熟,而大学生发展性心 理辅导为主导的模式已成为我国各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

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三个重要目标。发展 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发展性 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 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 模式。心理健康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 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和人格的完 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是比较广泛的,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做心理 测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创建心理辅导网页、团体咨询等。

(三)完善DPI三维模式。

DPI三维模式即心理发展―心理预防―心理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早在1984年就曾指出:“心理教育强调 发展的模式。其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预防的实质则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根 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会适应环 境,防患于未然。而心理干预则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机能失调及 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干预的重点是矫治,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 失常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运作机制,要在实际的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遵循DPI三维模式,集心理发展、预防、干预为一体,真正做 到心理健康工作不留死角。

五、结束语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 总人数的1/4以上,最高时期达34%。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大 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而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责无旁贷,但“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念、方向和方法,才能避免事倍功半、劳而无 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真正帮助学生从容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