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内涝条件下武汉建设海绵城市的路径研究]武汉做海绵

  相关资料报道称,仅在2016 年我国因自然灾害就造成了万人受灾,近20 多万间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接近1606 公顷的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85 亿元。武汉市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湖泊众多,同时地形变化北高南低,加之雨量较大使得武汉市成为了内涝最为严重的区域。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急需建造海绵城市,促进武汉更好发展。

  

  1 武汉内涝情况武汉市地处于汉江以及长江的交汇处,地势较为平坦,同时武汉又是一个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目前武汉约有165条河流,269 座水库以及166 个湖泊,占全市面积的25% 左右,具有百湖之城的美誉。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武汉的暴雨季集中在6-9 月,该时期的降雨量可达全年降雨的1/2。

  

  年武汉也受到了强暴雨侵袭,导致长江隧道关闭,市区内一片混乱。2016 年由于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导致武汉遭遇了强暴雨,部分区域的雨量最高达到了115mm,以致武汉发生了严重的内涝,同时导致交通瘫痪。这些主要是因为武汉处于低洼地段,位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武汉的平均海拔约为24m,但长江的洪水水位约32m,大部分地区均低于洪水位。因此,就武汉城市而言建设海绵城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强化武汉城市内排水系统的运行质量,降低雨水污染。

  

  2 基于城市内涝条件下武汉建设海绵城市的路径武汉市之所以受到内涝的影响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集中在低洼区域内,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夏季的降水量较多。同时,近年来,由于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地面不断硬化,湖泊面积逐渐减少,雨水管网设计标准较低、施工废水排入下水道导致堵塞等,屡屡出现内涝、大面积积水等问题非常严峻。为了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开始不断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结合相关资料,基于城市内涝条件下武汉建设海绵城市的路径主要如下:2.1 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进行海绵城市的推广建设中,必须要强化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水资源配置等原因,强化与城市防洪排涝工作之间的结合,站在城市发展角度上,强化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首先,需要加大城镇建设规模的控制,强化土地资源的利用,贯彻生态建设与恢复并存的原则,确定生态用地,并扩大绿地面积,打造具有特色的园林生态城市。其次,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针对其中的问题与缺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建设方案,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落实。针对城市内内涝集中的区域,需要强化开发力度的控制,比如,可以发布限制开发命令,逐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针对内涝集中区域的开发必须要详细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强化设施布局,全面提升内涝控制力度。

  

  2.2 保护原生态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重新构建城市,而是在城市原本的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建设,开展生态性建设作业。不仅如此,在城市建设开发中,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区域内的湖泊、森林、湿地、河流等,严禁对敏感区域造成污染。在武汉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要重点保护湖泊,通过采取截污、综合整治、河底淤泥控制等综合手段,强化城市湖泊水质的改善,全面改善河流内的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要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好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2.3 落实综合治理工作武汉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强化与内涝防治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由于武汉本身属于二线城市,内涝防治工作还不够完善,属于内涝多发城市,因此内涝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制定统一的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加大旧城区排水系统的改革,新城区必须要全面按照相关标准开展作业。第二,旧城区的改建与重造,就资本难度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采取由点到面的排水系统构建形式。

  

  不仅如此,还需要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组建专门的内涝检测系统,强化预防工作,实时检测城市内的排水情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逐步改造,在降低武汉城市内涝风险的同时,提升城市内涝防治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内涝综合治理效率。

  

  3 结语综上所述,夏季属于暴雨集中的季节,在突发性暴雨来临前,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加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城市提升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武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必须要加速海绵城市的建设,构建生态化的城市环境,以此推动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 韩玉龙.海绵城市背景下南方多雨地区层级式全过程雨水系统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 邓美然.北方海绵城市规划中更密切结合自然地形的“四步法”

  

  初探[D].北京建筑大学[3] 赵雪媛.“海绵城市”视角下北京中心城内涝区场地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4] 李昂泽.基于MIKE FLOOD模型的内涝风险评估及泵站规划方案优选[D].华中科技大学作者简介:杨超(1986- ),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给排水工程师,从事废水处理理论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