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和空间调整_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和空间调整

节能减排和空间调整 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调整、重组和规范,或许将成为今年节能减排的一个 重点。

节能减排是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调整和规 范经济发展的空间秩序,成为必然之选和必由之路。

去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发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强烈信号。

《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支持”、“三个不支持”和“一 个创新”的新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国家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对列入国家 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耗能和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和项 目及列为落后产能的项目不予支持;鼓励银行开展节能减排授信创新。

这一系列金融授信管理规定的出台,无疑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空间格局。

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将因无法得到信贷支持而逐渐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能力,而 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企业,则将因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而发展壮大起来,在 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从而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 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消亡,逐步退出经济发展舞台。银监会的 这一“意见”,压缩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以环境保护优化 经济增长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的一收一放,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秩序 的形成。

科技领域也在为这一新空间秩序形成做出努力。

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科技部已制定 专项行动方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 500亿元的资金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规模化推广一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克一批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急需 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众所周知,当前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不少,却很难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到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中来,不仅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也影响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生产行为和经济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社会看到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生 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它们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 流力量,将有效地扩大高新技术经济体及其产品的生存、发展与竞争空间,使工艺 落后、产品初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经济体及其产品失去生存和发展的 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和科技是影响市场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金融是经济 发展的命脉,任何经济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信贷资金的投向,影响着 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经济发展空间的构成;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 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 乃至一个社会,以什么水平的科技手段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决定着它们经济 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科技的运用和提升,影响着不同发展模式在经济空间中的消长 兴衰,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 完善缺乏足够紧迫的认识,导致市场经济体系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价格与价 值体现的错位,不顾成本、不惜后果的恶性竞争,在落后的产业基础和狭小的经济 空间里重复建设、恶性循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环境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缺乏 经济发展空间的划分和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合理引导,高消耗、重污染、低 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必然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原有的经济发展空间中运转 而没有脱胎换骨的动力。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 式,不仅成为贫困地区的倚重,也成为一些正在转型地区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鸡 肋。

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空间秩序,关上一扇门,同时打开了另一扇门,在这一 扇门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更为广阔、更为和谐的空间。